交大X理律學堂系列講座 暢談職場競爭力

經濟日報 吳佳汾

「交通大學X理律學堂全球化公益講座」系列第二場,甫於1月20日精彩落幕,邀請到英國台灣商會會長高偉淙及台灣輝達人力資源主管林怡嫺,分享工作經驗以及提升自我競爭力的心法,吸引近百人到場聆聽。

 

「我們的重點就是分享,透過交流帶給大家好的東西。」如同理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芬於開場致詞時所說,全球化公益系列講座期盼結合產、官、學三方,建立專業經理人的交流平台,並讓學生有機會一窺各產業的實務面貌,在投入職場有明確的目標。

 

講師、貴賓與聽眾合影。交大經管所所長溫金豐(前排左起)、理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
講師、貴賓與聽眾合影。交大經管所所長溫金豐(前排左起)、理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芬、台灣輝達人力資源主管林怡嫺、英國台灣商會會長高偉淙、交大管理學院院長胡均立、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青商會名譽會長邱臣遠。 交大/提供

 

 

加值競爭力 動機與學習是關鍵

 

此次講座的兩位講者,皆在國外有豐富的工作經歷,一位是跨國企業的領導者、經營顧問;一位則是外商半導體大廠的人力資源主管,談到如何成為領域中的佼佼者,達成所設定的職涯目標,他們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動機」與「學習」。林怡嫺認為找到「Purpose原動力」是第一步,必須先了解自己是誰,熱情在哪裡,才能做出正確、不迷惘的職涯規劃:高偉淙亦表示自己在徵才時,最看重求職者的動機,因為動機無法透過職訓提升,但卻是未來推動員工在職場上學習、付出的主要動力。

 

有了方向,下一步則是掌握實現目標所需要的能力。想到國外工作,高偉淙認為必須主動了解該國的就業市場,做足功課,包括薪資條件、求職時機、企業文化、準備文件及應徵流程等,若第一步無法靠自己完成,不可能獲得好的機會;林怡嫺則指出,應以理解不同文化為基礎,來發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包括人脈、整合力、影響力、全面的專業知識、學習及適應能力等,才能進一步建立起能到世界各地工作的全球移動力。

 

講者林怡嫺以人才培育的角度分享職涯規劃。 交大/提供
講者林怡嫺以人才培育的角度分享職涯規劃。 交大/提供

 

 

人生只有一次 走出舒適圈 改變自己

 

高偉淙的傲人頭銜令人稱羨,如同座右銘般推動他前行的態度是「跨出舒適圈」。他原在華碩擔任主管,卻在到英國念書之後大受衝擊,有感所學無法與國際接軌,因此在每個選擇點,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安心的環境,擁抱挑戰,學習未知。

 

在英國創業時,為了「接地氣」,更了解當地市場與文化,高偉淙甚至踏入從前完全不懂的政治領域,成為英國第一位台灣市議員,他以此累積人脈、熟悉政策、也更了解英國人的消費習慣。過去的他認為在自己的領域中已擁有足夠經驗,後來才發現要成為成功的領導者,只有一點知識是不夠的,他鼓勵聽眾增加自己的觸角,在所學的基礎上,在想要發展的領域內廣泛地學習,去理解跨部門的業務,去理解國際的趨勢,打造一張漂亮的倒三角形履歷。

 

講者高偉淙鼓勵聽眾跨出舒適圈。 交大/提供
講者高偉淙鼓勵聽眾跨出舒適圈。 交大/提供

 

 

走出國=走出舒適圈?

 

僅管分享了許多跨國經驗,高偉淙也點出,到國外闖蕩並不等於走出舒適圈,要離開舒適圈也不代表要離開自己的國家,走出舒適圈的定義在於挑戰自我,去做那些需要帶著勉強、硬著頭皮,但會使自己有所收穫的事情。「怕失敗而不去做,不可能會成功」,若到了新環境依然選擇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安於現狀,那麼這個人還是在自己的舒適圈中。

 

 

未來趨勢 創新與AI

 

回應不同聽眾的疑問,高偉淙亦分享了他對產業環境的觀察。根據近年來英國外來工作人口的數量圖表,他認為英國脫歐是台灣人前往英國發展的好機會,因為現在在英國工作的歐洲人可能會因為簽證條件的變化,而返回自己的國家。在拓展市場上,他認為需要有所focus,切忌貪心,一般的思維可能是哪裡的市場上就往哪裡走,但若沒有相對應的產品,再大的餅也吃不了。

 

高偉淙也指出AIoT的發展潛力,他認為未來的世界是虛擬的世界,並以AI預報計程車客源地區以及時尚品牌透過科技為男性提供穿搭建議為例,說明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應用將把各行各業帶至另一個層次,足以翻轉商業模式與市場型態,若無法快速回應這個趨勢,很容易就會遭受淘汰。

 

講者高偉淙亦請英國員工上台簡短分享迎向挑戰對他職涯發展的幫助。交大/提供 。交大...
講者高偉淙亦請英國員工上台簡短分享迎向挑戰對他職涯發展的幫助。交大/提供

 

 

從台灣到亞洲 從亞洲到全球

 

面對今日全球化的挑戰,企業人才需具備更寬廣的視野及多元發展的能力。多年來培育眾多傑出人才的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以「Gateway for Asia」自我期許,希望成為台灣、亞洲及世界人才培養與匯聚平台,此次攜手理律文教基金會及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青商會,共同舉辦「交通大學X理律學堂全球化論壇」系列活動,即盼結合三方資源與優勢,落實企業與學校的社會責任,為身處全球化環境的臺灣企業、政府及學術機構專業人員,提供多面向的思維角度與策略選擇。講座開放大眾免費參與,不僅邀請產業界成功人士,分享寶貴經驗與個人觀點,更設計完整的QA對談時間,讓講師與聽眾可以深入交流。

 

Scroll to Top